产教融合

分论坛四:网络视听的内容拓展与生态变革

2024-05-23 17:08  


       本场分论坛由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专委会秘书长、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许波副教授主持,由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电影学院视听传媒学院院长程樯教授进行学术点评。


《剧以场聚:

试论网络视频平台的剧场化传播变革》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徐海龙教授在报告中表示,从“剧以时聚”到“剧以类聚”,再到“剧以场聚”(剧以人聚),剧场意义的变迁体现了我国影视剧供给方式和观众收视需求的演变。对于创作方和传播平台来说,剧场化意味着对观众更大程度、更精准地敞开和应答,也将进一步激发业界提高大众审美水平的精品意识和社会责任;对于观众来说,剧场观剧已经不仅是审美和娱乐,更是抵抗疏离、抵抗畸变、回归正常生命时间体验和社会集体历史进程的行动。


《全媒体视听创作的逻辑指向》


       浙江传媒学院朱怡副教授讨论了全媒体视听创作的逻辑指向,提出全媒体视听的本质是对信息的多元化呈现和多维度使用。她以短视频新闻为例,说明了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建设在当下的重要性,并指出传统的评价标准难以适用于新的全媒体和网络视听作品。因此,需要探索全新的创作逻辑和评价体系,以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发展需求。同时,她也强调了开放式表达和全方位应用在全媒体视听创作中的重要性。


《视听传播的“微”转向:

现实观照、即兴审美与破圈融合》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汤天甜副教授在报告中指出视听传播领域的“微”转向趋势,包括现实题材、即兴审美和破圈融合。她指出,微转向体现在视频传播中更接地气的题材选择、微叙事风格以及话语权转移的微创作。微作品强调生活化和交互化体验,聚焦草根、平民和个性化群体。同时,微特征包括时长压缩、视觉快感刺激和碎片化的观看习惯。微周期缩短,降低作品上线风险,实现实时传播效果。未来,微动力将推动视听领域持续发展。


《短视频传播的迭代:

从媒介化到深度媒介化的再次转型》


       上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蒋宁平教授对作为内容形态到“媒介化”的短视频进行分析,指出短视频作为区别于传统长视频的一种“容器”,有轻量化的特征。“深度媒介化”语境中的短视频是可以被数据化的,短视频完成了自我迭代,同时,算法能够促进短视频的深度媒介化,从而变成深度媒介化的产物。


2023年“象舞指数”

科普短视频创作现状之观察与思考》


       上海体育大学雷盛廷副教授分享了关于2023年“象舞指数”科普短视频创作现状的观察与思考。象舞指数是中央广电总台媒体融合发展中心推出的短视频评价体系和标准。他作为工作人员,观察了数千个客户短视频,从选题、创作理念和视频呈现三个方面总结了现状。选题主要集中在重大成就、科技进展和社会热点三类,但存在新旧矛盾和中外报道不平衡的问题。创作理念上,科普短视频的严谨性与短视频的趣味性存在矛盾。他提出,提升选题和平衡创作理念是科普短视频发展的关键。


《技术可供与媒介偏倚双重视域下

电影解说类视频内容生产与传播的互动生态》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陈希副教授分享了关于技术可供与媒介偏倚双重视域下电影解说类视频内容生产与传播的互动生态的研究。她指出,技术可供性影响媒介环境和用户之间的交互关系,电影解说类视频利用剪辑技术将原电影拆分并重新创作。这类视频时长灵活,介于短视频和长视频之间,内容信息丰富,采用横屏形式以适配观看体验。同时,解说提供了全知解读,但存在遮蔽电影原意的弊端。研究还观察到电影解说类视频的空间偏向性,体现了媒介在空间中的横向传播特点。


《城市短视频对地方感的重塑研究

——以重庆和成都短视频为例》


       西南石油大学但午剑副教授以重庆和成都短视频为例,探讨了城市短视频如何重塑地方感。他分析了媒介演进与地方感的关系,指出短视频时代使得普通人的个体经验得以传播,形成对城市的经验性感知。这种感知模式不同于文字时代和大众媒体时代的抽象化、符号化表达,而是更加真实、日常化,并有助于创造新的城市景点和感知模式。


2023年江苏微短剧产业发展探究》


       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魏佳教授分享了关于2023年江苏微短剧产业发展的探究。魏佳教授指出,江苏微短剧在产能和数量上位于行业前列,但质量上仍有提升空间。微短剧题材多集中在都市和传奇类,观众中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占比较高。此外,新技术如元宇宙也开始在微短剧中得到应用。江苏微短剧产业需加强顶层设计和政府统筹协调,以推动产业进一步发展。


《元宇宙纪录片:

形态进化、伦理挑战与商业拓展》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唐俊教授分享了关于元宇宙纪录片的形态进化、伦理挑战与商业拓展的观点。他认为元宇宙纪录片起源于VR全景影片,经历了从全景视频到动画建构再到旅行拍摄的形态进化过程。早期的VR纪录片虽然具有革命性,但互动性有限。唐俊指出,尽管元宇宙热潮有所减退,但从媒介进化的角度看,其发展是符合历程的,未来仍有潜力。


《动画艺术的“拓扑性”,

基础构建和生态拓展》


       重庆邮电大学王睿教授主要探讨了动画艺术的拓扑性、技术建构和生态拓展。她提出动画艺术的拓扑性源于现代数字空间数学的概念,并结合动画艺术的特征。通过传统元素和风格的吸取,动画艺术得以不断创新发展。此外,王睿教授还讨论了动画艺术在元宇宙等新媒介背景下的视觉形态和共性特征,以及立体自然和人文资源在动画创作中的生态拓展。


《互动仪式链视阀下有声读物的数字化变革》


       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影视融媒体学院周洋副教授聚焦于有声读物的数字化变革研究。他通过教学实践改革和行业梳理,发现有声读物的数字化和互动领域的文献相对匮乏,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他基于互动理论,分析了当代有声读物在媒介化特征下的转变,包括口语表达的延伸、视觉与听觉的结合以及用户操作的灵活性。



上一条:分论坛一:人工智能视听内容生产的实践探索 下一条:分论坛三:数智技术赋能文化传承与传播

关闭